刚踏进这个专业的时候,脑子里都是些浪漫的泡泡:勾勒出完美的空间啦,设计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流线啦,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啦。觉得挺高大上的,毕竟是造福人类嘛,提供栖身之所,安居乐业的基础。
可现实很快就给你泼凉水。上来就是海量的知识,像是要硬塞进你脑子里似的。什么结构力学、弹性力学、钢筋混凝土原理、砌体结构、木结构……每一个都像座山。不是光理解就行,得算,得抠,得无数次地验算。尤其是结构,那是建筑的骨骼,是命脉,开不得玩笑。任何一点马虎,都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。所以,安全,这个词儿,刻在心头,比什么都重。

然后是那些厚厚的规范。一本一本的,像武林秘籍,字多得能让你眼花。强条!强制性条文!像是悬在头顶的剑,告诉你这绝对不能碰,那必须得达到。规范是经验和血泪的总结,是无数事故堆出来的警戒线。你得在规范允许的框框里跳舞,不能越雷池一步。有时候觉得它死板,限制了你的手脚;但转念一想,没有它,乱套了谁负责?
设计过程,外行人看热闹,以为就是画画图那么简单。哪里哟!那是个从概念到落地的漫长旅程。建筑师给个想法,可能就几笔草图,或者一个模糊的意向。我们的任务,就是把它变成实实在在的,能建起来的房子。这中间,来来回回的讨论,方案的推翻重建,没完没了的修改,简直是家常便饭。甲方爸爸永远有新想法,永远有新需求。市场在变,政策在变,什么都在变,你的图纸也就跟着一起变。
画图纸,曾经是伏案手绘,用鸭嘴笔小心翼翼地勾线,用橡皮泥擦掉错了的铅笔痕迹,生怕弄脏了图面。现在是电脑软件,CAD,Revit,各种建模渲染工具。手指在键盘鼠标上飞舞,屏幕上的线条越来越复杂,越来越精细。从总平面到大样图,每个门窗洞口,每段墙体,每个节点,都得清清楚楚,不能有一丝含糊。这些图纸,就是工地的“圣经”,是工人师傅们按图索骥的唯一依据。
和各个专业的沟通,也是一门艺术。建筑师关心空间感受和立面效果,暖通要布管子,给排水要走水路,电气要穿线桥架。大家都要在同一个屋檐下安家,就得协调。有时候为了一个梁的位置,或者一个管井的大小,能来回扯皮好几回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立场和限制,找到那个最优解,可不是容易的事。
说到材料,那真是个大学问。混凝土标号,钢筋型号,砖的种类,保温材料的性能,防水材料的工艺……每一种材料都有它的特性,它的造价,它的施工要求。选用什么样的材料,直接影响到建筑的性能、造价和寿命。绿色建筑的概念火了之后,对材料的要求更高了,要环保,要节能,要可持续。
最让人期待又害怕的,是去施工现场。你的图纸,那些二维的线条,终于要变成三维的实体了。第一次看到自己画的梁柱框架立起来,那种感觉,挺微妙的。但现场是考验一切的地方。工人师傅的理解能力,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,材料的进场质量,天气的变化……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,都可能和图纸对不上。那时候就得去现场解决问题,或者改图纸。尘土飞扬,噪音轰鸣,有时候得戴着安全帽,踩着钢筋,在高空行走,心里扑通扑通跳。现场工程师的辛苦,真的不是坐办公室能体会的。
这个行当,压力大是出了名的。工期紧,任务重,责任大。熬夜是常态,咖啡续命是基本操作。头发一把一把掉,腰椎颈椎都出问题。有时候真想撂挑子不干了,太累了。
可也有那么些瞬间,让你觉得一切都值得。比如,一个项目顺利竣工验收了,干干净净地矗立在那里,好看也好用。比如,路过你参与设计的住宅小区,看到万家灯火亮起,感觉到里面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喜怒哀乐。比如,听朋友夸某个商场设计得不错,采光特别好,动线很流畅,而你知道,那里面有你熬过的夜,啃过的规范,协调过的无数次会议。
民用建筑专业,它不像那些闪闪发光的艺术品那么高不可攀,它更接地气,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。它关于功能,关于安全,关于在有限的条件下,尽可能地去创造一个舒适、宜居、甚至能带来一点点愉悦的空间。它构成了我们城市的底色,是我们生活的容器。
或许,我们不是最受瞩目的那群人。但我们是那些把想象变成现实,把安全做到极致,把功能优化到最好,努力在螺蛳壳里做出道场的人。我们是那些让高楼大厦能稳稳站立,让温馨小家能够搭建起来的幕后工作者。这个专业,它苦,它累,它有时候也枯燥乏味,但它连接着亿万人的生活,承载着社会的运转,这分量,沉甸甸的。它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,是真真切切地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。民用建筑,这就是我们正在做,或者曾经做着的事业,无关乎伟大,只关乎责任和那一点点没被磨灭的理想主义火花。
评论